上一页|1|
/1页

主题:住宅"零成交"意味着什么

发表于2012-01-31
北京市住建委网站数据显示,截至1月27日,北京新建住宅成交仅为4319套,二手房2510套,总成交量创造了网签以来的最低值。同时,商品房住宅均价17560元/平方米,比2011年同期的22985元/平方米下降了23.6%。春节假期,北京出现了3年以来第一次完全“休眠”,春节7天出现“零成交”。

在银行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在交易极为冷清的市场中,开发商持有现金才是“王道”,是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当下,恐怕没有哪个开发商还乐意“囤房”。因为,无论是根据国家调控的指向判断,还是根据当下的居民购房意愿与购买力来看,房价整体都将走下坡路。所以,一些大型房企自去年底开始已在一些城市开展促销,以求尽快回笼资金,避免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绝境。

但是,无论从幅度,还是从覆盖面,一些开发商的还是显得很“矜持”。具体表现在城市远郊的房价有所下调,但市区范围内的房价保持不动。在开发商的眼中,市区的土地更少,市区房价的“抗跌性”更强。但在百姓眼中,大城市市区动辄3万元以上/平方米的房子,怎是工薪阶层可以承受的?虽然远郊房价下降是利好,但远郊的生活不便与交通时长令人难以下决心购房。面对郊区房价下降,价格传导效应何时在城区体现,也被更多人期待。如果说房价时一些人砸锅卖铁购置高价房是非理性的话,如今楼市拐点已然明摆着,人们的头脑都已冷静下来,谁会傻乎乎地上高价房的“套”?

地产商还喜欢拿“刚需”说事。但是,现实给这种“高房价有理论”一记响亮的耳光。“刚需”的确存在,但“刚需”也得量力而行,“刚需”也不可能无限度透支,“刚需”同样可以选择释放的时机。楼市调控政策自2010年不断加码以来,房屋成交量不断下降,见证了“刚需神话”的破灭。限购政策一出手,“刚需”之中有多少投机需求更原形毕现。随着去年1000万套、今年700万套政府保障房的开工建设,住房困难群众的“刚需”也将得到相当释放。

有业内人士透露,受到楼市严冬的影响,部分中小开发商已然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对开发商而言,最有效、最直接的自救手段还是。真正地、诚心地、普遍性地才能引起真正渴望购买自住型房屋者的兴趣,才能使房子真正回归居住而非投机的本位。让房地产回到合理价位同样是高层调控的根本目标。没有人希望看到房地产业“垮台”,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帮助广大群众实现居者有其屋。最终使百姓、房企、政府“多赢”。

有人说,会引来前期高价购房的老业主的不满,并列举一些售楼处曾被愤怒的业主砸毁。必须指出,这不是房价“不能”下降的理由。经济纠纷理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另外,购房合同明摆着,现代法治与契约精神也不会支持赚了偷着乐、赔了闹退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