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世界汤浴文化

发表于2007-07-03
世界汤浴文化

在亞洲,提起溫泉和湯浴文化,首推國家當然是日本。無論是溫泉度假區特別為旅客而設的戶外「露天風呂」(rotenburo)(亦稱「野天風呂」notenburo),還是戶內的「內湯」,或者市區內為一般大眾而設的「錢湯」(sentou,即要付錢的公共澡堂),試過的外國人必然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其實,我們中國的溫泉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例如安徽省廬江縣的湯池鎮,就以當地的溫泉為名,古稱「東坑泉」,早在公元前2世紀漢文帝時便有記載。差不多1000年後,王安石因推行新法而遭地主及官僚階層排擠,被宋神宗貶至舒州,途中路經湯池,曾在此沐浴,更留下《詠東坑泉》一詩:「寒泉時所詠,獨此沸如蒸;一氣無冬夏,諸陽自發興。人遊不附火,蟲出亦疑冰;更憶驪山下,欣然雪滿塍。」 

在西方,古希臘人也有泡溫泉的習慣。公元前480年抵抗波斯最著名的一役之一溫泉關戰役Thermopylae,就是以附近的天然溫泉為名。但真正把湯浴文化發揚光大的,卻是後來的羅馬人。 

在古羅馬,稍有規模的城市必定建有公眾浴場,拉丁文名叫thermae,以水溫分成三個主要部分,稱作「熱室」的caldarium,「暖室」的tepidarium,和「冷室」frigidarium。較豪華的還有名叫laconicum的蒸氣浴室。羅馬人的愛潔風俗,隨其帝國遠輸到歐洲各處,很多地方至今仍保存有浴場的古跡。例如英國古城巴斯的英文名稱Bath就是「浴」的意思,當地的羅馬時代浴場,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末代港督彭定康出身於巴斯選區,當年他的政改不受歡迎,曾有港人叫他「返鄉下『沖涼』。」 

除了羅馬人,地中海以南的土耳其也以湯浴出名,土語名為hammam,來自阿拉伯語「浴室」一字。土耳其浴在形式上跟羅馬浴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到底是否有受羅馬時代的影響?還純粹是不謀而合的中東產品?筆者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土耳其浴於18、19世紀在歐洲流行時,沒落了千年的羅馬浴,也可說終於後繼有人了。 

還須一提的是「芬蘭浴」sauna。這個來自芬蘭語的字,現在已經成為「蒸氣浴」的代名詞,台灣更妙趣地音譯為「三溫暖」,其實最初公元前5世紀在北歐的時候,只不過是在山邊掘出來的土坑裡,放進幾塊燒熱的石頭而已。
发表于2007-07-27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