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媒体人李俊平:我和广州房地产的7年“恩怨”

发表于2005-11-17
在广州楼市待了七、八年,今年是我最“动荡”(跳槽最频繁)的一年,3月底从《信息时报》跳槽出来,到了《羊城晚报》广告部想转型没成功,一个月后,被《生活元素》杂志社聘为“地产主编”,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自认为无论“内在”还是“外在”都得到了提升,整整5个月,为《生活元素》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使杂志的地产品牌和地产广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自己和杂志都赢得了好的口碑。国庆前夕,在好友李北平将近一个月的利诱和游说下,终于挡不住诱惑,于10月18日正式加盟在广州创刊才半年的《楼市情报》,为广州楼市继续摇旗呐喊,为自己似锦前程义无反顾。 

 

如此频繁“跳槽”确实会有很多的敝端,但其中“因果”早有定论。从1997年初的我来广州在《城市住宅》的第一份工作开始,就不经意地踏入了广州地产界,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1998年,与王德祥等一同加入专业报纸《房地产时报》(后改名“房地产情报”,即《房地产导刊》的前身),将近三年的时间,在那“修炼”了一点“皮毛”,也见证了广州楼市和地产媒体的成长,在诚惶诚恐中地学习和进步,从“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长大成为所谓“楼记”。 

在《满堂红粤港地产》工作的一年,应该是在我记忆里了充实愉悦的一年,活力的团队、轻松的工作、不薄的薪水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欢乐和无忧。那一年,“华南板块”崛起;那一年,“记者联谊会”启动,那一年,“后小康”和“新居住主义”同台共舞;那一年,广州楼市风光无限。年轻就是资本、经验就是财富,那一年,我以我的真诚、热心活跃在地产界,我凭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快乐工作,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己做主角。 

随后,“满堂红”的业务重心从网站和报纸转向二手中介,无用武之地的我“毛遂自荐”到信息时报专刊中心继续“美丽地产”事业,一呆就是两年多,与一群“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同事经营《信息时报》的房地产版,战战兢兢、一步一个脚印。那两年,楼市竞争日趋激烈、地产媒体争抢“蛋糕”和“眼球”、消费者也随着楼市日渐理性和成熟、企业品牌和扩张之争已经白热化、地产网络媒体悄悄崛起……,与地产相关的行业也都在竞争中强大和崛起,强者恒强;地产媒体也在“与时俱进”中开始变革,细分受众、强化服务、购房指导、板块策划……无所不用之极,广州楼市已在上演一场白热化的“倾城之恋”。 

谈到转型,我去年年尾就想与好友合伙办一本类似于《楼市情报》的地产杂志,虽然最终夭折了,但雄心未改;“三十而立”,时不我待,特别是在去年年底经历了一场“人生劫难”后(业内朋友都知道),我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应该为自己做进一步打算了,所以,我迫不及待从《信息时报》跳到《羊城晚报》广告部想挑战自己,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和人脉,遗憾的是羊晚没给我太多的空间和平台,再加上业务能力不精,只能选择无奈出走,重执笔头,为《生活元素》老板李弦打拼,幸亏不辱使命。 

《楼市情报》是目前广州唯一一本面向购房消费者的专业楼市资讯杂志。谈到“地产媒体为谁服务”这个话题,我两年前在《房地产导刊》上写的一篇“媒体的力量VS记者的心态”早就强调:“媒体是应该有力量的,如果没力量的话,媒体就失去了它的作用,至于劲往何处使,我认为媒体越往经营者上使劲越不讨好,如果你不是平民意识,你围着经营者转,到时候经营者还是围着消费者转。媒体在失去读者的同时,也没有得到开发商的心。” 

我始终认为,媒体的力量在于公信力与理性态度的结合。没有阅读就没有媒体的生命活力,没有经营更没有媒体的生存。地产媒体怎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打动发展商的心,关键看你的服务和影响力,体现在消费者对你的消费指引的信任及内容的可读性和必读性,因为购房者买你杂志或报纸更多时意味着他对你的一种托付和厚望,那凝聚着责任、信誉、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别人对你的尊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广州楼市一路走好,也祝我们这些地产媒体跟随楼市还有几年好日子过,更祝认识我和关心的朋友们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