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接父母进城过年 新型城镇化之下的"后天城市人"

发表于2014-02-10

他们大多数人谈不上富裕,但也并不贫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农村走进城市,在城市挣钱,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着城市中的现代文明,更希望在城市中寻求发展和立足的机会。是你?是我?是他?他们自称是“后天城市人”。

年关到了,过年不回家,可是“大不孝”,毕竟父母都在老家。但携妻带儿回家,又担心农村里的环境与条件,孩子不适应。“后天城市人”对春节的感受,就是那首没有歌词的《忐忑》,还有那个流行了很长时间的老词“纠结”。“恐归”之后,他们选择邀父母进城过年。

后天城市人


发表于2014-02-10

1

离家的年轻人

小林全名林会锋,老家平乡县油召乡林王庄。怀揣着“市民梦”、“安居梦”,约在10年前,他离开家乡来到邢台市,独自经营一家影视广告公司,挣钱不多,倒也自在,在业界也算小有名气。期间在市里娶妻生子,安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出门在外,碰到讲家乡话的老乡,对“后天城市人”来说是一件高兴事,因此,逢年过节,老乡们总是找各类理由聚一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圈子。

小林和他最为要好的几个朋友,皆出身农家,却很少有人握过锄头。按照他们的说法,他们大都习惯了市区的喧闹、繁华,已经融入城市。

虽然已是“后天城市人”,但仍忘不掉老家的泥土味儿。

虽说“安家”,却没有“家”。如今,小林依然租房居住。从邢台市的桥西到桥东,从楼房到民房,小林和妻儿搬了多少次家,他不忍仔细去数。几年前,他倾尽积蓄,按揭了一套小户型,据说今年有可能交房。

小林说,每到年底让他最纠结的是,春节应该怎么过。毕竟父母在家,一直以来,他都是提前回到农村老家。然而,打心里讲,他“不想回家过年”。“不想回家过年”的理由多多。比如囊中羞涩,没有成就感,假期短,走亲访友太麻烦,生活不习惯等等。每个“不想回家过年”的人的痛苦和难受是相似相近的。不可否认的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传统理念,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正在淡去。

即便如此,但几乎每年他还是会加入回乡的行列,哪怕待上短短几日。


发表于2014-02-10

2

年关里徘徊

社会认同感对新市民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比较重要的问题。

离开家乡,在陌生的城市里行走多年,对于小林来说,过年再没有了小时候那样的期待。在和老乡交流这种感受时,有人甚至提出将过年看做“过关”,而年关竟成为“天下第一关”。

尽管近乡“情怯”,毕竟父母都在老家,过年不回家可是“大不孝”。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后天城市人春节的感受,那便是那首没有歌词的《忐忑》,还有就是“纠结”。

在小林看来,造成“恐归”更直接的原因,则是家乡的年味儿淡了,即便回到老家,过年也是没意思。而老一辈人扎根故土,尽管经历数十年,虽说年味渐淡,但对春节依旧是一种朴素难舍的情怀。

小林承认,离土离乡,在城市里呆久了,或多或少,心里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反叛心理,“反感那些形式的东西,是对那套繁文缛节的仪式不屑一顾,不想沿用。”

可是反过来,他们又发现,倘若把那些仪式和讲究放弃之后,春节似乎也没有什么内容了。

小林说,早前习惯了农村平缓的生活方式,城市的种种带给了他们许多的困惑。城市居民的难以亲近也带给了他们很深的印象。这种尤其在春节里“找不到北”的状态,他一直持续多年,直到这两年才渐渐好些。他们的人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他们的心理依然保留在农村时的状态。


发表于2014-02-10

3

难归的家园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念着这些出自《鹿港小镇》的词句,小林说,写的真的就是他的心声。

由于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后天城市人思想上往往带着浓厚的地方性,这个群体的思想观念也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一方面,他们虽在城里安了家,却总觉得没能入骨入心,有一种持续的漂泊感;另一方面,即便回到了农村老家,却看到家园早已变了摸样,没有了归宿感。

小林说,在城市里安家何其难啊,像他这样好歹有生意的几个朋友中,有的将户口落了下来,成了所谓的“城里人”,可是从的兴奋中冷静一想,才发现当一名普通市民,自己有太多条件达不到。比如房价、物价、子女还有养老等等。

而在农村,晚辈已不再重复父辈人生,随着传统农民的消失,传统农村正在加速变化,除了和城里人一样看电视,一种悲凉萦绕心头,不少传统的社戏、民俗等文化生活形态“曲终人散”。

据小林和他的朋友介绍,像他们这样的后天城市人,不想老家过年原因种种,其中一个是在市里娶了媳妇,在潜意识里,女孩子对家住农村的公婆家陌生,基本没有人际关系,最关键是生活习惯不同,而若有了孩子,这种感觉更甚。


发表于2014-02-10

4

过好自己的节

今年春节前一周,小林就和爱人商量,今年能否不回老家过年,而将两位老人从农村接到市里来。

其实,有这个想法的,在小林的圈子里并不少,不过从现实看较难实施,因为老人不愿离开祖辈生存的家乡。“我们两口子琢磨着怎么才能做通老人的工作,先是媳妇一天一个‘问候’电话,而后我再辅以孩子健康‘沟通’。”小林说,毕竟相对城市而言,老家庭院实在寒冷,大人好些,而对于年幼的孩子则很不适应。与其让孙子挨冻,不如到城市享受天伦,更何况也就春节短短几天,慢慢地,两位老人也就接受了。

为了让老人不觉得孤单,小林两口子早早谋划了一些游玩项目,充分享受三代人齐聚之欢,既要保证心情愉悦也不能让老人累着。

不再像以前在老家那样走街串巷磕头拜年,全家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大年初一这天,拿着提前购买的电影票去看了场《爸爸去哪儿》,而后就近逛一逛商场。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家人驱车到市区寺院礼佛,安排和亲家聚餐等等。

交谈中,小林以及和他有一样经历的几位后天城市人,反复提到一个观点是,住在一个城市时间久了,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住在陌生的城市里,而是住在自己的心境中,城市不过是自己的内心折射。如此,城市不一定非得是“埋葬乡愁的坟场”,它是第二故乡,也可以是城市乡愁的产地。


发表于2014-02-10

现在异乡打工的人们多,基数很大,人们传统的思想中,过年是不能凑合的!必须回家跟老人一起!所以才会有春运高峰!中国的特俗

发表于2014-02-10

特色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