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羞答答的婚前“守贞”教育如何理直气壮

发表于2013-12-18

从今年秋季新学年[url=http://club.xilu.com/jkzatan/msgview-1039187-10098.html]快乐妈咪[/url]起,云南大、中学校必[url=http://www.ctocio.com.cn/cloud/258/12695258.shtml]快乐妈咪[/url]修“三生教育”课,即[url=http://www.qinbei.com/topic/1600679/]快乐妈咪[/url”内容。据说,昆明某高校一名学生,刚翻了几页教材就有点脸红。云南省的“三生教育”是全国首创,对于这个“首创”,某家知名网站进行了专项调查,支持者高达82%。82%的民意表达是对“婚前守贞”的最大认可。有人认为,当今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中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是社会转型期中众多传统伦理道德沦丧的表现之一,“**”事件的发生就折射出这种“沦丧”所带来杀伤力。学校进行婚前“禁欲”式教育,到底是培养贞洁烈女、烈男还是高素质公民?
“贞”基本字义是“坚定,有节操,也指旧礼教中束缚女子的一种道德观念。”“婚前守贞”式的教育,灌输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婚前“禁欲”。一般的禁欲是指没有**。宗教戒律里,如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女,佛教的僧、尼都必须终身禁欲。这些宗教把享乐看做罪恶,性乐更是首当其冲。由于这种强制禁欲违背人的天性,自古以来背叛教规的现象总是不断发生。到了近代,宗教禁欲已逐渐出现宽松趋势,例如与天主教同源的基督教就允许牧师结婚,因为宗教这些教规有违天伦。
婚前“守贞”教育是道德禁欲,儒家认为“万恶淫为首”。尽管禁欲对于保持学生心境宁静地投身学习、锻炼,对于预防性病、艾滋病和避免少女怀孕有积极重要性,但中国的教育不应该是宗教戒律。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文明与包容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必竟不是教条。
其实婚前“守贞”与“反三俗”有相似地方。如果说,低俗文化产品是物欲社会的影射,要除去滋生这种文化的社会土壤,应从更为根基的制度建设入手。要对学生进行“生命、爱与性的真相”教育,同样需要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将道德不仅视为外在的约束规范,在内心深处也应对道德产生崇敬、渴求、愉悦和喜好的情感,不要怀疑和漠视道德的存在,谨记道德责任和义务,这才是教育最大的功效,否则婚前守贞也将是一场
“矫枉过正”的政绩工程,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罢了,羞答答的婚前“守贞”教育才能理直气壮起来。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