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冯善书:九亿农民何以成了非主流

发表于2007-03-30
一天,与国内某著名经济类媒体的记者坐一块,不自觉谈到媒体的影响力问题。问:“南方农村报发行量比你们大,为何影响力却不及你们一半的一半。”答:“很简单,读者群不一样。买你们报纸的是农民,而买我们报纸的是城里人。我们影响的是有影响力的人。” 这话一点不假,但听在心里,却有种莫名的酸楚。九亿农民的影响力为什么抵不上六亿的城里人? 按该记者的说法,政府决策,受的都是城里人的影响。看看现在全国正开着的“两会”,坐在会堂拍掌、举手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还不是城里人占多数。在参政议政这档事上,农民多是配角。治国平天下,从来都是城里人在当家。从这个角度来讲,都市报是主流媒体,农村报是非主流媒体。 这话可是越听越难受。九亿农民何以成了非主流?这社会是城里人和乡下人共同组成的,国家的大厦更是大伙儿一同建造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农民费的力比城里人少吗?凭什么在分猪肉的事情上,就把农民撇到了一边上呢? 对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一次,在网上遇见个法官,向他抖出了我心中的疑惑。他说,这不奇怪,选举在城乡是按1:4来配指标的,九亿农民的影响力,只相当于两亿城里人。 明白了。国家当初在制定宪法性法律时,就欺负了没文化的农民。特别在分配话语权的时候,故意多给了城里人,由此造成,在对国家有决策权的群体里边,农民成了事实上的非主流。 至于当初搞立宪,开国元老们是如何设定游戏规则,我们已无从指摘。问题是,一旦权力机关里头没人肯为农民说话,或者肯为农民说话的人太少,就很难保证那群掌握权力的人,能够总是制定出对农民有利,或者对不同利益集团一碗水端平的法律和政策来。看准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以前国家总是出台一些诸如环境法此类、完全以城市为本位的法律来。 可悲的是,多数农民对于他们作为社会非主流人群的话语境况并不知情。我在农村搞过多年的社会调查,对农民的普遍社会心理略有了解。除开那些意见领袖,一般的农民老百姓,只关注与自己有最直接相关利益的事,而对其它看似遥远的、公共领域的事情,往往漠不关心,甚至因为害怕关注了就要付出成本和代价而退避三舍。一方面,这也许跟农村缺乏有效的公共空间有关,但另一方面,农民的公共意识之低的确让人担忧。 在制定游戏规则方面本身已失去话语权,在监督权力、制约权力方面,又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农民这个群体,迟早会越来越走向民主的边缘。从近几年村民自治的实行状况,我们已可以大略知道,许多农民害怕博奕,不习惯接受民主的训练,更害怕为实践民主的制度承担任何的代价。 农民怎能甘当非主流?
发表于2012-05-15
。。。。。。。。。。
上一页|1|
/1页